一代哲匠、唯一被称为“先生”的制壶艺人裴石民

2025-09-26 12:10:53

微信扫一扫


在现当代紫砂艺术史上,有七位巨匠被尊称为“紫砂七老”,他们以精湛的技艺与深厚的艺德,共同撑起了二十世纪宜兴紫砂的脊梁,裴石民便是其中之一。

他不仅技艺全面,有“陈鸣远第二”之誉,被著名文物研究大家、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长宋伯胤尊称为“哲匠”,更是业内除了刻字先生任淦庭之外唯一被尊称为“先生”的制壶艺人。这个称谓背后,是大家对他艺术造诣和人格修养的双重认可。


1956年,右起:蒋蓉、裴石民、吴云根、王寅春、陈福渊


早年磨砺:从豆腐坊走出的紫砂少年


1892年冬,裴石民出生于宜兴蜀山南街一个普通家庭。父亲经营的豆腐坊,原本能支撑他读私塾、走文路,但15岁时父亲突然病故,家道中落,他被迫辍学,投靠姐夫江佐臣学艺。

江佐臣是当时名艺人,以“狮球壶”著称,对少年裴石民要求极为严格。初学制壶的裴石民曾满怀信心地将作品拿去市场售卖,却遭遇冷眼。姐夫一句"只有生活(手艺)做得好,才有饭吃"的训诫如钟声醒脑般醍醐灌顶。他愤然砸碎旧作,从此沉心钻研,技艺日益精进。


裴石民手工制作紫砂螃蟹留影


上海十二年:艺术视野的全面提升


1925年,裴石民的人生迎来重要转折。经姐夫引荐,他前往上海,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艺术探索期。

裴石民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的"悟奇"壶

首站即是魔术大师莫悟奇的"松石山房",这里是上海文艺名流的雅集之地。裴石民与莫悟奇两人合作的作品造型古朴别致,堪称珠联璧合。虽然多数作品署"悟奇"款,但这段经历让裴石民的艺术视野得到极大拓展。

之后,他先后为金融家虞顺恩、实业家顾联承制陶,最后在古玩商洪玉林的"珊瑚林"从事仿古创作。这四段不同的经历,让他深入接触了上海各个层面的文化圈,从文人雅士到收藏名家,从商业巨贾到古玩行家,这种多元的文化浸润,为他日后独特的艺术风格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
配器佳话:修古如古的艺术功力


裴石民艺术生涯中最具传奇色彩的,莫过于他为两件紫砂史上珍品配器的佳话。


供春 裴石民配盖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


一是为供春壶配盖。1927年,宜兴名士储南强购得一把缺盖的供春壶,紫砂名家黄玉麟为其配了一个北瓜蒂盖。著名书画家、鉴赏家黄宾虹认为是树瘿壶,因此1929年裴石民又以树瘿为型重新配盖,壶钮塑灵芝,古拙生动,与壶身浑然一体,得到储南强高度认可,英国人曾出价2万金求购而不得。


圣思桃杯 裴石民配托 藏于南京博物院


二是为项圣思桃杯配托。储南强所藏明代圣思桃杯底部微损,裴石民再受托配制杯托。既要形神兼备,又要克服烧成色差与变形,难度极高。他成功配托,再获潘稚亮题记盛赞“善为前人修旧”。这两次修古经历,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技艺,更体现了其对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,奠定了他在紫砂界的崇高地位。

艺术成就:博与精的完美统一

裴石民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。他涉猎甚广,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,又能大胆创新,真正做到"师古而不泥古"。不仅擅制茗壶,在文玩、像真果品等领域同样造诣深厚。其花器生动逼真,充满自然趣味;光器简洁大气,富有现代美感;文玩精巧雅致,蕴含文人气息。

裴石民虽以花器文玩闻名,但光素器是紫砂造型的根基,无此基础,绝对难以驾驭花器、筋纹器等复杂器型。此次复刻作品即为利永紫砂博物馆馆藏裴石民所制经典光素器“秦钟壶”。


钟秦·摹 与原作对比图


此壶形体端庄稳重、线条处理干净利落、气韵生动而饱满,简约中含风骨,素朴中蕴大气,堪称光素器之典范,亦是裴石民深厚艺术功底的体现。

钟秦·摹


清吴梅鼎《阳羡茗壶赋》中有"方非一式,圆不一相,文岂传形,赋难为状"之句,精准道出了紫砂造型的千变万化。

裴石民一生作品虽变化无穷、包罗万象,但其对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却是"情有独钟"。将“秦钟”更名为“钟秦”,暗含对紫砂艺术的尊崇之意,恰如裴石民先生一生对紫砂艺术的执着追求。


微信扫一扫

 
产品列表